虚拟现实: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次次的衰退兴起?
视觉效果世界中的技术趋势对于成熟曲线的概念并不陌生。在之前的文章中,Foundry 趋势也已经研究了其中一些在“Gartner成熟曲线”中相关的位置。Gartner(加德纳技术成熟曲线)是针对技术从概念到应用的进展程度所采用的一种常用图形表示方法。
在这个成熟曲线中,技术必须首先从萌芽期跨越“膨胀的期望高峰”(过热期),通过了“幻灭的低谷”(低谷期),然后爬过“反思的斜坡”(复苏期),最终一直攀登上“生产力的高原”(成熟期)。
虽然这听起来好像是来自三流幻想电影中的任务情节,不过采用这一旅程来描述技术的发展过程,早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发人员,已经将这条通用路线纳入了决策的过程。
双向漏斗
然而并非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会严格遵循这一规律。有些技术会重复经历多次循环 - 或者可以被描述为“在最终成功之前,经历了多次兴衰交替 - 反复落入了幻灭的低谷”。虚拟现实(VR)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90年代,该技术首次触及了谷底。此前沸沸扬扬的世嘉在1993年提出的VR头戴显示完全消失,再也没有能摆上货架。
到了2010年初,在谷歌、HTC和Facebook等投资推动下,看起来VR已经攀升到了反思的斜坡了。然而却由于技术不可靠、访问性局限以及缺乏灵感的沉浸式问题等,而再次暴跌(Foundry 趋势也已经在2018年的一系列VR文章中进行了探讨)。直到现在,该技术似乎才再次开始了在反思斜坡上的攀爬。
如果一项技术没能在第一时间成功进入“生产力的高原”,是否就注定要重复的衰退兴起,直到令人厌恶呢?还是一直在充满希望和幻灭的循环中不断往复,永远也走不到被广泛采用的游戏终点?也许都不是这样。
虚拟现实的希望也许在于远离娱乐,而以虚拟助手的形式去加以普及。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语音识别工具的发展历程来看,“聊天机器人”其实在达到目前的普及程度之前,早就已经引起了暴风骤雨。后来,尽管Gartner曾去年警告虚拟助手很快就会面临“普遍的反对”,然而由于智能音箱的兴起,该技术如今已是无处不在了。
仅在美国,至少有3900万人拥有了智能音箱,几乎每个人都配备了亚马逊的Alexa或Google智能助理等助手。而聊天机器人显然正在迈向了反思的斜坡。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兴衰交替?
在VR和聊天机器人这两个案例中,兴衰浪潮的关键驱动因素一直是当时的主导公司。世嘉这个名字对于新一代年轻游戏玩家而言,可能并不熟悉了。但是那些更年长的玩家,肯定会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世嘉,在技术和娱乐世界中拥有的强大创新力量。而在2010年末,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已经牢牢占据了这个地位。
这些公司所支持的新兴技术,以及在其庞大用户群中的应用程序,都具备了将一些边缘相关性转变为大众不仅想要,而也似乎需要的趋势。
兴衰浪潮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力则来源于观众本身。我们搜索和消费内容的方式,早已超越了此前的认知,并发生了变化。虚拟助手的蓬勃发展,正是源于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语音搜索。而根据comScore的预计,到2020年,全部搜索中将有50%通过语音搜索来完成了。
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实用的设备,因此当一项技术能改进我们已经形成依赖的某项事物,那必将成为更强大的浪潮驱动力,同时有更多机会达到“生产力的高原”
VR:达到高原
就VR而言,主流公司对技术的投入并不匮乏。据估算,2020年的市场价值也将达到404亿美元,全球将有8200万台头戴显示投入使用。
不过很显然,未来依然存在挑战。就在今年夏天的FIFA世界杯期间,BBC曾创建了一个应用程序,供用户在沉浸式的环境中体验从包厢内观看比赛的感受。
作为一个独特的应用,其结果略为意外:一共有325,000人陆续下载了该应用程序。不过这个数字远远不及广播公司在整个赛事过程中的标准在线平台上收到的4000万流媒体请求,更别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数千万人,或在全国各地酒吧中观看每场比赛的人数了。
作为VR,要想继续进入生产力的高原,那很显然需要去迎合观众。现在的消费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大电影空间、大片驱动的内容,正在转变为当下的“口袋娱乐系统”。
关于虚拟现实从今往后将会去向何方的线索,我们采访了在VR成熟曲线期间不断努力发展的众多人士,这其中就包括获得了奥斯卡奖的视觉效果主管兼虚拟现实(VR)导演Ben Grossmann,以及来自MPC的VR和沉浸式内容主管:Tim Dillon。